查看原文
其他

课例 | 李琤 - 第六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专业组 二等奖

2016-12-21 蔡雷英语

英语课例

QQ、微博用户请微信搜索蔡雷英语或cailei_sz关注,可获取更好浏览效果。



点击尾部优质推广信息,支持平台发展。



“蔡雷英语”经外语教学网授权定期转载和推送历届比赛精选视频和讲解,领略往届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供大家学习研讨使用。今天推送的是第六届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英语专业组二等奖得主,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李琤老师的作品。


李琤,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获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年6月获得第六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上海赛区一等奖。


参赛感言

讲台、舞台、比赛台,台台好戏;课堂、讲堂、评审堂,堂堂精彩。

比赛心得

语言是拓展认知的媒介,外语更是如此。学外语难,绝不仅在于记忆一套新的符号体系,更需要认识和重构思维方式。正如歌德所说:“不懂任何一门外语的人,对自己的母语其实一无所知。”其中的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对任何学习者都意味着挑战。


外语教学也是一样。只有交流和学习不同教学方法,才能意识到自己教学环节中的问题。在备赛和比赛的过程中,自我反思,相互借鉴。


反思,来自于和学生的交流。


在平时教学中,同学们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学英语最方便有效的方法是什么?”最初,我都重复:多读、多看、多听。没有一位同学满意这样的答复。之后,再遇到同样的问题,我干脆直接推荐英文原版影片。然而在备赛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学生的一问,问的不是自己应该做什么,而是作为老师的我,能够给他们提供什么。“怎样有效地学习?”小到一个新词怎么教,一篇文章结构怎么梳理;大到一门课怎么设计,一本教材怎么组织,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外语学习材料俯拾皆是,学习工具日新月异,但如何筛选合适的教学材料、组织精彩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如何利用网络手段,而不是被教学手段代替,却是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的切实挑战。


借鉴,得益于同行师友。


大赛汇集了全国各地高校英语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能够在三天内,密集观摩不同课程的公开课,又能领略同一课程内容的不同演绎,还可以就某个特定环节与同行充分交流,这对于我们学习者,无异于一场饕餮盛宴。同一篇文章,每一位参赛选手都有不同的解读角度和讲授重点。这其中的取舍与衔接,就值得斟酌比较。20分钟的时间其实根本无法涵盖词汇、篇章结构和文化内涵等所有的内容,所以任何想要将其一网打尽的尝试,看似传统安全,实际是真正的冒险。正如评委在赛后总结中给出的建议所说,面面俱到并不明智,关注某些特定环节并展示出有效的教学手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才是最能展现特色与创见之处。


而这也是我们在具体教学中真正遇到的问题。走完所有的传统教学环节并不困难,但这些教学环节是否真正有效?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的内容?所谓“切问而近思”,课程内容是否有其他更好的讲授途径?如何找到合适的实施方式?这是日常教学的真正挑战所在。


大赛本身,对我来说就是很有意义的课堂。备赛过程中学院领导和同事的帮助和参谋,比赛时评委老师的提问与引导,赛后同行们的讨论及思考……所有这些,都是我在大赛这宝贵课堂上的收获。


感谢上海外教社所有老师们的辛勤努力,真诚祝愿大赛越办越好!

    授课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l0354undmm6王文斌教授点评:

李琤老师授课思维缜密,主次分明,衔接自然,表达流利。其较为鲜明的教学特征主要有三:


第一,PPT版面清晰,要点突出。授课所用PPT每一页所示内容均为重点,并能紧跟讲课内容往前推进。


第二,授课主线分明,循序渐进。李老师授课以紧扣课文段落顺序以及段段跟进为脉络,一以贯之。从时段角度看,这条主线主要由三个阶段串成:(1) Warming-Up; (2) Understanding; (3) Analysis,并以这三个阶段依次推进。


第三,课文处理轻重缓急,主次分明。李老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对时间并不等量分配,表现出其对课文内容“重”与“轻”的教学度量以及对“主”与“次”的准确拿捏。如她讲解课文第9段时,提出“Who is to blame?”之后,话锋一转,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入第10段,点出“What is the real problem?”,并对此引导学生回答:其关键问题在于男女的说话方式不同,同时也点出了本篇课文的主题句:“Women and men have different ways of talking”。紧接着顺势提醒学生:之所以产生这一问题,除了性别差异所致之外,其实还有文化和社会等诸种因素,由此又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入课文的第11段。而对于课文的第5、6、7三段,李老师却是轻点快讲,简言带过,并未花费过多时间。


然而,李老师的授课并非无懈可击。其缺憾主要有二:


第一,概念解释不到位。李老师讲解课文题目中的rapport和report这两个关键词的彼此关系时,特意当堂板书,写出assonance(半谐音)一词,对此解释,但未举例说明。其实,assonance一词的意思是:the identical sounds between syllables in neighboring words, arising either from the rhyming of two or more stressed vowels with different consonants or from the use of the same consonants with different vowels, 如“back, map, cat”和“killed, cold, culled”。李老师仅指出rapport与report两词所含的[pɔ:]音属于assonance,而未曾点明这两词的首音均为辅音[r],从语音角度看也属于assonance。当然,若仅从首字母辅音[r]角度看,这也属于“头韵”(alliteration)。


第二,难词发音不准确。李老师在讲解并板书课文第1段中的reconcile一词时,将此词的音读作[ˈri:kənsaɪl]。其实,此词的正确读音应是[ˈrekənsaɪl]。既然已经板书,说明其重要,那么对其读音也需要准确把握。


但不论怎样,李老师的授课瑕不掩瑜,总体表现颇为优秀。

    说课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s0354sshshq程朝翔教授点评:

李琤老师的说课条理清楚、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她为自己的授课确定了4个重点,即材料、目标、方法、评价。虽然她对这4个重点并未进行足够详细的说明,但是整个说课过程还是围绕着这4个重点进行的。


她将授课过程分为4个环节,即难点、课前、课堂、课后;而在这4个环节中,主要讲授3部分内容,即语言、意义/结构、文化信息。她也提到思辨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逻辑思维和美学价值等等。


李老师的思维方式似乎是散射型的:虽然她提到了4个重点、4个环节、3个部分等等,但整个授课过程并未按照前后顺序、以一一对应的方式进行,而是将比较丰富的内容散射在各个环节和各个部分之中。其中比较集中也比较精彩的包括:1)词汇(lexical)讲解,其中包括对词源的讲解,以enfranchize一词为例,涉及到构词法和惯用法。2)句法(syntax)讲解,其中包括对于“If you can talk Facebook into putting up pages, you have a language that has political and social standing even if it doesn’t have much in the way of linguistic uniqueness.”一句的较为详细的讲解。李老师选的句子很有代表性,讲解也详细和深入,但我觉得有些地方还是可以商榷。例如,talk into在此是很重要的一个词组,因为它与后面的have a language和linguistic uniqueness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义链。然而,talk into是否可以简单地解释为persuade;如果的确是persuade,那又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是语言的方式,还是非语言的方式,还是语言方式加非语言方式?李老师授课的亮点就在于对于句法(包括与句法有关的词法)的关注。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地深入到句子结构之中,就能发掘出更丰富的意义。3)对于语料库和词典的关注。李老师提到BNC和COCA之类的语料库,以及牛津词典,这些都是重要的学习工具,不仅可以提供单词的定义,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多个例句,而这些例句(句子)不仅可以强化对于课文中的句子的理解,也能将对于句子的理解拓展到对于文化信息的理解。


总之,李老师对于词汇、句子的讲解,以及对于语料库和词典的关注,其实也与她所提到的语言、意义/结构、文化信息、思辨能力等等互相交错,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看似杂乱的内容中形成了自己的逻辑,有自己的条理。


当然,如果外在的条理性更强一点,大概效果会更好。在提问环节中,有时答非所问,特别是对于时间安排这一问题。在白板上画过由数字构成的结构图,但也并未有效地阐释。这大概都是因为对于外在的条理缺乏关注。

特别提示:本课例已经原发布平台授权“蔡雷英语”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